北京中科白瘕风刘云涛 https://m-mip.39.net/man/mipso_7277980.html<
原创王可越新思课
导读
创造力,一条永无止境的路
创造是自然的证明,也是人的证明。
整个创造力的过程体现了自然的本质,也可称为人的本质。
我翻译的《创造力的本质》就要出版了。这本探讨创造力的小书符合我个人的阅读偏好:线索清晰,材料庞杂,打破边界,视野开阔。本书跨越人文与科学,艺术与神秘主义,从大自然与天才文本中汲取创造性力量。这本书抓住了创造过程的关键。最初的创造力是含混不清,模棱两可的。一颗种子或一滴水,吸附一切能量。成长为具体而强大的形式,形成美丽的结晶体,会成为摧枯拉朽的风暴。
本书作者凯娜?莱斯基(KynaLeski)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建筑系教授,建筑学(Architecture)创始人,罗德岛设计学院DesignxRI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也是创意教学的积极实践者。
罗德岛设计学院校长前田约翰(JohnMaeda)为本书写序推荐。他写道:“凯娜从风暴开始,与风暴同行,并以风暴结束,风暴意味着自然的力量。在原子的尺度、空气的尺度、人类尺度上,她为我们创建了工作语言。”
本书围绕“风暴的过程展开”(本书原名TheStormofCreativity),将“创造力过程”与自然中的“风暴”进行类比。
为何创意过程犹如一场风暴?创意从零开始,好比水汽冷凝上升而形成风暴云。导致风暴产生的上升的低气压,开始时难觅影踪。温暖的热带洋流使水分子相互碰撞,其中一些碰撞的分子从液体转化为水蒸气。气体在上升时冷凝,释放热能,并形成云中的水滴与冰晶。
风暴从扰动中产生,在置换与不稳定中行动。风暴收集能量与材料,凝聚力量,形成方向,向前推进,同时受到驱动。风暴引发的结果,从湿透的土地、彩虹到各式效应不一而足。风暴没有明确的开始或结束。这与创意过程恰好一致。
“风暴一般”的创意包含九个关键词:学会忘记,创建问题,收集与追踪,推进,感知与构想,预见,连接,暂停,持续。
风暴循环往复,创造力也如此。创造力的开展不是线性的,不是从a到b的,甚至开始和结束,都很不明显。九个词是一个整体,也可以分别开展。创造力的行动,没有开始和结束。
1、学会忘记UNLEARNUNLEARN难翻,它是学习的反向动作,好比执行(do)与撤销(undo)的关系。
一切思想现象都附着在某种见解之上,形成我们的先入之见。
当我们说到一些词,比如孩子、餐厅,或者绘画,总会有一个标准意象浮现出来。这是所谓的刻板印象。而创意的第一步,就要打破他们。为什么要学会忘记?如同爱比克泰德(Epictetus)所揭示的:“一个人不可能学习自认为已知的东西”。在任何时候,“忘记所知”都是让创造力自由开展的前提。
本书引用了济慈“消极能力”的说法(NegativeCapability,也可以翻译成“消极感受力”、“负能力”等),也从另一个侧面强调与神秘和不确定共存的创造状态。
如何学会忘记?
在建筑训练过程中,莱斯基引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并为细胞建立三维结构模型。
耶日·葛罗托夫斯基(JerzyGrotowski)在波兰创立剧场实验室并讲授“探索错误”(exploitationoferrors)
画家保罗·克利(PaulKlee)的办法:在绘画过程中将作品翻转,继续绘制,然后再回到原来的方向画完。
创造性过程=企图知道你不知道的东西。只有知道“自己不知道”,才能创建问题。
2、创建问题PROBLEMMAKING
创建问题如同风暴的“搅动”。搅动制造了不稳定的天气条件,引发风暴,而问题的创建启动了创造力。
日常表述经常提供“我知道”的假象,但如果进一步推导,每个熟悉的词背后藏着可以深入研究的问题。例如:讲课时我经常用到的案例:如何设计一座桥?这个问题背后更根本的问题是:如何设计过河的解决方案?
在书中,“重新设计一个窗”换一种描述,也揭示了真问题的可能:
在这里开一扇窗……当建筑师的头脑抛弃了先入之见,就此开辟了全新的可能性,一切将变得完全不同。被重新界定的问题是:“为光线、空气及视野而存在的孔洞。”
设计师、工程师使用“优化”(optimization),优化本身,也包含了“再设计”的意思,优化也在帮助问题创建。
“过度概念化”是不利于问题创建的。如果一扇窗,仅仅是一扇窗,那它就不可能是别的样子。
莱斯基有个有趣的发现,跟我在教学里的体会相似:
研究生倾向于过度概念化,而本科生则有极好的即兴工作方式,不过在工作的概念化方面,他们会遭遇更大的难题。
问题需要被不断提炼,可是一旦提炼太多,问题会固化为概念,反而不利于真正问题的创建。
3、收集与追踪GATHERINGANDTRACKING
收集,意味着聚集创造活动所需要的一切信息。一切蛛丝马迹。
在不同实践中,我所说的“收集”的含义各不相同:对侦探来说是“收集证据”,对工程承包商来说是“筹划”,对地质学家来说是“实地调研”,对医生来说是“评估病情”,对厨师来说是“选料、采购”,对诗人来说是简短的笔记,对科学家来说是“研究”,对画家来说是“绘制草图”。
收集来的材料,会让创意持续发展。一边收集,一边形成信息结构。
诗中的词,有可能触发新的词。让简要的草图,吸引更多想象。智能是什么?智能是所有信息连接的方式。
比如飞行的椋鸟群(murmuration,鸟群仿佛一面半透明的旗子)和毛线球(这是个“聚合体”很好的例子,优雅的结构让球保持一个整体)。
想想吧,搜索引擎引发了信息聚集,大脑的工作方式也如此。
收集之后的追踪,是信息提炼的过程,也是创意“柔性成型”的过程。
比如一个草图。勾画不确切,却带来了很多启发。多一点,或少一点,我们不断试探,寻找新的触发点。创造性的意图,引发新的变化。
4、推进PROPELLING
“推进”意味着让创意继续走下去。我们尝试创造性语言,也是进一步找到材料关系、结构的过程。
如同画家克利写的:“绘画就是牵着一根线条去散步。”事实上,如同遛狗一般,这条线有可能引领你的脚步。
在我们(建筑师)的语言中,在悬挂、弯曲、折叠、弄皱、聚集、旋转等情况下,材料的几何形状或形态也不尽相同。处理材料的动作与力量,将造成材料几何形状或形态的差异。
现代主义诗人查尔斯·奥尔森(CharlesOlson)理解这种工作原理。他在《投射诗》(ProjectiveVerse)中写道:“在事物的进程中,如何制定规则,以塑造成就艺术形式的能量?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一种感知应该立即、直接地引出进一步的感知。’”
在推进中,受到材料启发,引发了新的感知和构想。
5、感知与构想PERCEIVINGANDCONCEIVING
本书的“感知”,更强调创作者对创作材料的感知。也包含了对行为本身的感知。例如,经验丰富的急诊护士,会根据病人的走路姿势判断他们患病的可能性。
感知与判断结合,说不出道理,却很准确。对很细微的,习惯性的现象,也保持警觉,就像福尔摩斯一样工作。
另一个例子,大多数人都曾经遭遇过:
我仍然记得孩提时的一次感受经验。我将钥匙插入锁中,但钥匙被卡住了。我努力转动,但钥匙仍然纹丝不动,这让我有点儿绝望。我不断尝试,我想我感觉到钥匙在锁里变弯了。
艺术家迈克尔·格拉布(MichaelGrab),创作“石头平衡的艺术”(rock-balancingart)。在创作过程中,他依赖于感受力。格拉布在不稳定的状态之中寻找石头之间的平衡。他对创作过程的描述包含了他的所见、所感、所闻(感知)以及概念化表达,旨在解决各种力在传导实现平衡的问题。
感受力对艺术家至关重要。缺乏感受力的艺术家,会变得熟练,善于折中,但无法实现真正的创意,因为只有识别从未被发现的真相,才能证明其行为具有创造力。
构想,是对感知的继承与超越,是初步的创意结晶。因此,它是抽象的。
观念化涉及抽象与具体领域之间的关系模式……
在创造的过程中,具体与抽象不断更迭。我们画画和写诗,都在变化的边缘游走。
6、预见SEEINGAHEAD
SEEINGAHEAD我更倾向于直接译成“向前看”
向前看,洞察力与想象、直觉,一起发挥作用。
在向前的某个时刻,创造力将过去的记忆,与未来连在了一起。
书中几次提到条形码发明者诺曼·伍德兰(NormanJosephWoodland)的案例。
伍德兰在沙滩上看到自己手指划过的痕迹,受到启发,发明了条形码。如果他没有参加童子军,不曾学习摩斯电码,那么当他把手指穿过沙子时,他看到的线条对他来说就没有任何意义。
像这样的来自过去的神秘洞察让我们预见未来,同时依赖过去,特别是我们自己的过去。这就是我们如何理解白王后的说法(爱丽丝故事):逆向的记忆也是想象力的反转。
让我们有所发现的时刻,打通了过去和未来。
7、连接CONNECTING
关于“连接”,乔布斯有过很直接的论断:创意即连接。
值得思考的是,创意者的自我连接,也就是:为自己的经验建立联系。
例如,达尔文二十二岁乘坐了“小猎犬号”,进行为期五年的环球航行,航行之后,达尔文在他的笔记中列出了自然选择理论的三原则。直到五十岁,《物种起源》才正式推出。
在自然选择与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之间,达尔文也看到了类似的联系。
达尔文研究了斯密的理论,看到了自由资本主义与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生态系统的出现正是由于许多生物个体仅仅寻求繁衍上的成功,这一过程不存在宏观上强加的目的。
在创意过程中,连接,有可能意味着联想,或类比。例如:
通过从印章铸模到铅字符,从葡萄榨汁到纸张压印的联系,古登堡发明了活字印刷机。
本杰明·富兰克林需要足够高的杆子来指向云端,但遇到了困难。解决方案是在白日梦中获得的。富兰克林重拾童年回忆:他曾在湖上漂浮数个小时,他身上系着风筝,漂过了整个湖面。
荣格用“智的直觉”(intellectualintuition)来描述当“共时性”的创意效应。
共时性是一系列并发事件,它们之间存在着强大而有意义的连接。什么样的记忆会向前探索?荣格告诫我们,应该抛弃因果关系。“只有秉持将因果关系奉为至高无上的力量的根深蒂固的信念,才会导致智性的难题。”
生活中几件事情(或思想的火花)同时发生,创造力将无关联的现象连在一起,形成突破性创意。
创意是一种浮现。这么说有点神秘主义。
但写作的人,都知道星星们连线,成为星座的时刻。
在持续推进的过程中,调动了潜意识,原本含混的元素忽然清晰了。
8、暂停PAUSING
暂停,也可以说成把事情放一放——静待其变。
一只母鸡孵蛋,是不会焦虑的,她只是等待。
就像每顿饭都需要有时间消化一样,创造性活动,也需要间隔和消化。
《大学》有相似的说法:"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也是暂停的体现。
暂停是停止了工作,不过创意周期并未停止。你可能需要长时间停顿,以便摆脱疲倦与压力。你只需在翻动书页时抬一下头,就能获得片刻的休息。你可以转换材料、格式、语言或方法,来获得更长的停顿时间。同样,你可以放弃某一行动、领域或规则来延长停顿。
把工作放在一边让它成熟有许多好处:一方面,它留出了评判的时间,大脑能时不时以新视角回到工作中,并从不同角度去审视它。另外,把新点子放在一边任其发展,将刚完成的作品放在一边等待“成熟”,就意味着在同一时间手头上要有几件事情,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在创意工作中,我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几个工作并行推进。我的比喻是,一桌子菜,你可以吃两口这个,再吃两口那个,放下筷子,喝一口酒。通过换菜吃,困扰我的事情消失了,我获得了新的感受和新的灵感。
9、持续CONTINUING
创造性过程通过暂停、终止、放弃、死亡来重获新生。创造循环会从死亡再次回到生命。以沙漠为例:
北非撒哈拉沙漠洼地的“沙子”由浮游生物的残骸,特别是硅藻的硅残骸组成,经过一系列气象运动,这些营养物回归大海,再次哺育了新的浮游生物。
如同对流气流将残骸带回给予生命的状态,直觉从无意识的深处萌发,超越我们的意识,由无边无际的关联逻辑推动,伴随富有启发性的预感出现了。不同的形态从思想墓地中浮现,提供了跨越流程、学科与方法界限的新关联与连接。
年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讲过:被苹果公司解雇是“我曾遇到过的最好的事。成功的重被再次成为初学者的轻所取代,我对万事万物都不再有确定的观念。我获得了解放,进入生命中最有创造力的时期之一”。
当然,我们不能把“结束”绝对化。“结束”的创造性效能也取决于个体的追求和认知。
风暴永远不会真正结束,因为随着风和雨减弱,风暴也在播种自己重生的种子,创造性过程同样也在继续。
自然永不停歇,创造性的连续性不会改变。
我的创造力思考我在《创新化生存》一书中,将创造性活动划分了五个部分:反思、感受、洞察、创意、行动。这五方面,来自设计思维六个步骤(理解、观察、综合、创意、原型、测试)。
我将这套创造性逻辑与莱斯基的体系进行了对比。
这两套创新逻辑,存在关联性,又有较大差异,创新化生存或设计思维的框架,以洞察为主轴。强调洞察驱动创意和行动。
而莱斯基的创造模型,呈现旋涡状,更含混,变化性更多。“创造的风暴”模型以“行动”为主轴,并不区分收集、提炼、探索之类的边界。各步骤相互重叠,界限不明显。
收集的过程,也是寻找信息结构的过程。处理他们的过程,也是了解材料、推进创意的过程。
创意中的觉察,并不仅仅是判断,而是感知与判断的综合体现。
感受很多,积累成判断,在新的感受中,会自动调用直觉系统。
比如,行家判断一件古董的真伪——行家依靠的不仅仅是知识,还需要不可言传的综合性直觉的支持。
创意和行动之间边界模糊,不可能创意完成之后再去实现。创意在于材料的互动中,在手上,心中,不断试探和拿捏中成型。
在创意初期,我们就需要一个雏形,一个不确切的草图,基于草图,围绕概念上下震荡。
做的过程,有的时候停下来,有的时候循环。吸取更多灵感,随时进行反思。
在这里,强调一下我格外赞同莱斯基的部分:
首先,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开始,不是“理解”(设计思维的起点),而是“不理解”(unlearn,这也是创新化生存中“反思”的作用)。
不理解,疑惑了,问题出现了。我们围绕问题进行探索,信息凝聚在问题上,形成信息结构。
什么是问题?在艺术创作中,问题的内涵也许有所不同。
比如在选取材料方面。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芝加哥艺术学院做过一个实验。他提供了大量创作素材。有的学生,会快速选择材料。把更多时间用在绘制上。而另一些学生把更多时间用在挑选和观察材料上。很明显,后一种学生,就更重视探讨“问题的问题”。
问题的过早清晰化是创意的大敌。风暴就是一个势头,收集一切。但大自然的好处,“万物为刍狗”,不会特别重视什么。大自然以不理解的方式理解一切。
其次,我赞同她的基本观念——大创意观念,以及创意与媒材密切结合的创作观念。
创造性是人类族群共同的特征,与人类精神与物质生活的方方面面相联系。
本书涉及了万事万物。例如:诗歌及诗学(艾略特、济慈、巴什拉、庞德)、故事(爱丽丝、福尔摩斯、玫瑰的名字、了不起的盖茨比、正午的黑暗)、建筑(高迪、阿尔托)、音乐、绘画及其他艺术(保罗克利、库布里克)、气象学(对流、龙卷风、盛行风)天文(开普勒)、地理(大陆漂移)、物理(费曼、夸克与美洲豹)、生物(达尔文、巨噬细胞、椋鸟群)、数学、医学(做手术与诊断)、发明(爱迪生、条形码、乔布斯、古登堡)、体育(棒球)、教育学(全局学习、即兴表演)、哲学和玄学(荣格、叔本华、白日梦、禅者的初心)、葡萄酒。
在大创意的基础上,创意的个别性,集中体现在媒介材料差异性。
由于作者是建筑专业出身,也就更强调材料。强调创造性材料,因为材料和语言密不可分。
舞蹈家、画家、文学家、建筑家都有不同的材料。音乐家要熟悉音符、乐器,文学家要掌握字词句,建筑家要对石头、木头之类如数家珍。
如果我们对材料不熟悉,就无法进行任何创造。不过,如果我们对材料过于熟悉,又会陷入预设的重复陷阱。
最后,本书的基础,来自大自然的启发,我称之为“创意的仿生学”:
大千世界,人的创造并不孤独,创造使人成为人,也与自然的大道相互应和。
自然现象切入创造性,这与凯文·凯利的文思相通。
风暴的特征是从无到有,从大到小。从一个小的搅动,到席卷一切的气象。
浮游生物,如何自我保护?它能输出一种物质,整个生态系统都会帮它。
万物几乎是失控的,但却实现了控制。
正所谓:天地无言,大道存焉。
在“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大自然面前,我们始终应当保持乐观和谦虚。
人类无法把握创造力的一切。不过,正因为创造的不确定性,创造行为才显得充满挑战。
我们秉持一个意图,吸引和收集各种素材,酝酿,杂糅,连接,在不明确的道路上探索……最后形成创意的生命体。生命体死亡,再进入新循环。
创造是自然的证明,也是人的证明。
整个创造力的过程体现了自然的本质,也可以称为人本质。
NewArrival《创新力的本质》作者:凯娜?莱斯基
译者:王可越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7
七月初陆续上架,当当、京东、天猫、中图网、书店等各渠道均有销售
作者:
王可越,中国传媒大学教师,博士,设计思维教练,从事创新教学及艺术研究。
本文及王可越原创文章,转载及知识产权相关事宜,请联系wky
cuc.edu.cn原标题:《探寻创造力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