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invention”(再造)是一个非常开放的议题,在当下的时代,我们几乎每天都会经历一番洗心革面的“再造”,其实,从封面就可以看出来,此次我们请来了艺术家KAWS对陈冠希与女儿Alaia的封面进行了“二次创作”,而对于时装范围内的“再造”,GQStyle邀请了业内的不同人士对于“再造”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让他们使用他们的方式畅所欲言。《智族GQ》的时装总监Anson在卷首语这样写道:“我的时尚启蒙于上世纪90年代,是个百花齐放的年代,HelmutLang、JilSander直冲脑海,TomFord、MartinMargiela与JohnGalliano等,让我觉得当年仿佛是最好的,后来长大,眼界宽了,原来各年代有各年代的美好故事,就好像俄罗斯设计师GoshaRubchinskiy着迷于他的青年时代,只不过化作当下语言,片面地绑架了过去几季的潮流。中国设计师的崛起,让东方时尚蓬勃发展,‘镜花水月’或许只是其一,自己人面对文化的再造,也有着全然不同的诠释。”摄影:许闯形象:AnsonChen的确,在SS系列当中,ThomBrowne让男模纷纷换上了裙装,脚踩高跟鞋,在前不久与《智族GQ》的采访中,ThomBrowne对我们说到,“给模特穿上裙装,这或许就是十分盛行的‘街头风格’吧”。即使看起来有些矛盾,却是极具冲击力的,与AnnDemeulemeester的柔美风格看起来不同,看来对于再造这一话题,设计师们已经开始心照不宣地表达着自己的想法。摄影:CarlottaManaigo造型:HaideeFindlay-Levin青春与口号大概是这一季设计师们最想进行尝试的,或许与90年代的文化回潮有关,“城乡青年”的时装风格近期又成为了热门讨论的话题,不过,GQStyle对于城乡青年时装风格体现,多了一份酷劲儿,有剃着Fendilogo的光头青年,也有穿着一身Adidas运动服的新生代“SkinHead”,如今社交网络的发达让青年文化变得国界意识模糊,看看城郊时尚怎么影响了如今的时装风格,倒也有另一种趣味。摄影:朱骞形象:LillieZhou当然在全为静物的时装大片中,我们也试着用“再造”的形式赋予于物件“新”形态,用全新的视角审视着这些物件,隐去了他们日常功能性的意义,将他们作为艺术品一般的面目呈现。摄影:LeslieZhang形象:吴睿骐中国设计师的崛起让东方时尚蓬勃发展,自己人面对文化的再造,也有着全然不同的诠释。这些年轻设计师在base在上海的摄影师LeslieZhang的胶片机镜头下,拥有了另外一番有趣的面貌。在这次拍摄中,我们请来了8位中国设计师,特意“修”掉了他们的面孔,让他们与自己的服装同框出镜。插画:Chenxi在俄罗斯设计师GoshaRubchinskiy正大红大紫之时,我们意外地在Instagram上看到了Gosha宣布要关掉自己品牌的新闻,而我们也有幸在这之前于北京采访到Gosha本人。坐在GQStyle对面的Gosha穿着一件牛仔夹克,上面别着他刚从北京胡同里的纪念品小店中买回的别针,一杯青岛啤酒下肚,与我们聊了聊他的“青年时代”。GQS你认为90年代对于你的影响是怎样的?GR我经常回想,“90年代”在我还是个年轻人的时候是怎样的,我也经常让自己回到那时刻,找回当时的感觉,但在我现有的记忆中,是追寻西方音乐的时刻,是想特别努力让自己看起来与别人不一样,追寻风格的时刻。而我再看如今的年轻人,我想用一种当代的语言与他们产生对话。我的过去固然重要,90年代的西方文化来袭对我们的影响也十分之大,但回归于系列中,我喜欢将过去的以及当下的现象重组,在两者之间寻找共同的载体,并为其寻求一个再来的可能。插画:ChenxiGQS如今很多来自俄罗斯的年轻人都说你已经成为了青年文化的一部分。GR年轻人是反映当下社会的一面镜子,他们是真正“讲故事的人”,对于我来说与年轻人产生共鸣,通过时装的模式,是有趣的。我们的成功也是因为这些年轻人。现在的年轻人与你20多岁时所接触的年轻人有何不同?现在的年轻人因为有了发达的网络和社交媒体,所以现在你可以认识无需见面的朋友,莫斯科的年轻人可以看到美国小镇中的年轻人怎么滑冰。只能说现在的年轻人是自由的,他们可以随意追逐喜欢的事物。GQS你年轻的时候呢?GR我年轻的时候曾经痴迷于音乐,90年代时西方文化侵入,当时的电子音乐盛行,我也十分热爱电子音乐。但那时候的俄罗斯没有很多音乐商店可以买到国外的CD专辑,需要一家店一家店去逛、去淘。当然我也会在电视,或是杂志上看到纽约和伦敦的人,他们穿着很时髦的衣服,这就像打开了新的视野,我觉得他们是很酷的人。所以在我20多岁的时候,总是想着要做些什么才能让自己看起来十分“酷”。━━━━新时代已然到来,消费者的年龄层在更迭,不同习性的消费习惯在变革,新世代上位一事远不值得大惊小怪,可眼前这拨来自“Y世代或“Z世代”的20多岁甚至更小的年轻人,仅凭自身的存在,就在短短几季内为奢侈及时尚产业带来空前影响,直中立业年以上的时尚品牌,对其本身的运营逻辑形成冲击。另一方面,对于时尚产业中这些设计师的“进进出出”,这一切何以发生、发酵?在专题性的讨论中,撰稿人Nirokita进行了以下探讨:21世纪的时装法则:得市场者得天下新的局面之下,足以应战的时装创意需要超越“话题度”、“爆款”所能考量的范畴,需要炮制强烈的效果、延长体验的链条,正向某种意义上的艺术实践无限接近——在一次面对英国《卫报》的采访中,VirgilAbloh正是用到这个词来概括他饱受争议的拼贴设计、古着翻新。在社交媒体,速度即权利,没有什么比这些拼接两件衣衫、印刷大幅图像、放置大量Logo、拥抱旗帜和符号的手法更高效的了。当ChristopherBailey把“Burberrys”老牌字样带入即看即买的Burberry、AlessandroMichele把钉珠的宣言和刺绣的动物铺满Gucci,不仅因为它们分别诉说着作为记忆或情怀的八十年代英格兰、古希腊罗马神,更因为它讲究的是视觉效果、是必争人前,曾经承担“解梗”职能的严肃时装评论在无论传播链条,还是销售链条中都显得可有可无,将灵感层层压缩为传统时装语言的手法更显得苍白徒劳。━━━━从传统媒体走向新媒体的内容式再造;艺术形式的重组再造,而在这一期,GQStyle对于这一议题做出了不同形式的探讨。对于当下正在悄然发生的改变,我们也找来了艺术家徐冰、Nowness.cn中文版编辑总监耀辉、新锐设计组合Pronounce,以及专栏作家王潇洒逐个讨论了一番关于当下“再造”的看法。从左到右、从上到下:Pronounce、耀辉、王潇洒、徐冰“人与人之间的偶遇像是一种缘分。人与衣的偶遇也是某种缘分,例如我们与中山装之间的丝丝缕缕。最起初,是在准备S/S第一个伦敦系列前期,我们花了元钱从上海愚园路的一个老裁缝手里收了一件口袋里还装有半透明纸包着的小药包以及日常杂物的中山装,当时纯粹是想拆掉一件正经八百的中山装,深究一下其内部结构,而这偶然的遇见,成为了一切的开始。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中山装从诞生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男性的主要服装。无论是在民国时期还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山装几乎成为了中国男人的制服。现今中山装的回归并不是简单地复制以往模样,而是要自己立足于E世代的改变。中山装,最早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陆军军服,以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西战争的美国陆军军服MOfficersKhakiFieldBlouse。它本身的出处就带有一丝的政治意味。我们想着,中山装这么立整好看,穿起来挺拔也精神,但为什么颜色只有黑灰和墨蓝色?为什么中山装普遍都是中老年人在穿,你却极少看到年轻人在穿?为什么不能有一件酷酷的中山装?为什么不能有一件可以实穿同时又或许可放进博物馆珍藏、代表着年时下审美且精工细造的中山装?偶然一次正在咖啡厅讨论类似话题的时候,窗外路过这样一个女孩,她穿着丝绒质感唐装戴着椭圆形墨镜,自信松弛,落落大方。一直热爱捕捉东西方文化交融兴奋点的我们问自己:如果试着把我们一贯擅长的西装剪裁技巧与东方精髓的中山装重新创造(而最有趣且激发我们开始行动的一点是中山装本身的起源又是来自于西方服饰),这样的一来一回,会改造出什么样不可预知的结果?”——Pronounce设计师“我对于时装短片的执念源于年,受邀协助我的编辑总监叶晓薇与英国大使馆文化处共同策划一场名为“时·光”的中英时尚电影展。正是这次展览,帮助我系统地梳理了半个世纪以来的时装短片史。当时英国策展人KathrynFerguson将上世纪60年代时尚和动态影像的早期试验NickKnight创立的网站SHOWstudio的作品,以及McQueen秀上KateMoss的全息影像一并带到北京UCCA当代艺术中心,那是近部让人为之惊叹的作品!那时候,中国策展方输出的内容少得可怜。整个国内时尚媒体影像架构还拘泥于拍摄平面大片的单一形式。偶尔有些侧拍的花絮就了不起了,更别提专攻时装短片的导演。然而在西方的时装短片体系里,除了时装摄影师本人转投导演的角色,电影人才也来自音乐录影带和影像艺术领域,到后来慢慢开始有人专攻此道。伦敦艺术学院也特设时装电影专业。回望我们自己时,除却如冯海、夏永康和许闯几位时装摄影师为数不多的短片作品以外,根本连拿得出手的MV都没有。所幸年,杨福东与Prada合作的艺术短片《一年之际/第一春》推动我们摸着了窍门,继而促成了当年不少中国新锐艺术家和时装设计师的合作:周翔宇与陈轴,叶甫纳与刘清扬,陈天灼与上官喆......其中包括一部艺术家陆扬为展览创作的短片《兽化》,叶晓薇将这件作品同时投给了NOWNESS国际版进行首映。这也是我们与NOWNESS最初的缘分。今天,你可以在被“现代传播”收购以后的NOWNESS上看到囊括了艺术、设计、时尚、美容、音乐、美食和旅行等多个方面的短片。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