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是创作革新的钥匙杨纯文

在创作中通常,人们把突如其来的领悟叫“灵感”,它是由人的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巧妙结合而进发出来的智慧火花。发明创造需要这种灵感,生产中的小改革,小进步同样需要有灵感。灵感是技术革新的钥匙,它常常使革新者长期苦苦思索而不得解决的问题,忽然领悟,迎刃而解。

灵感对革新如此绝妙,那么革新者怎样去捕获灵感呢?

一、勤奋是灵感的基础。灵感只能在革新者勤奋学习,具有丰富专业知识技能及刻苦钻研之后才会出现,它是人们高度积极思维活动的反映。俗话说:“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眉头一皱”就是描写革新者深思熟虑的面部表情,大脑细胞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于是激发出“计上心来”的灵感。多想出智慧,灵感喜欢拜访那以勤奋召唤它的革新者,它是不会钟情于懒汉的。

二、要敢于标新立异,突破习惯性思维。人们在长期生活劳动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固定的思路,这种习惯性思维方式是束缚革新者的隐蔽的保守思想。它阻碍灵感的

产生,对革新非常不利。因此,革新者只有自觉主动地摆脱习惯性思维的羁绊,解放思想,才会有新的思路和创见。

三、充分利用原型启发。人们的革新创造都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开始都是受到一种类似事物的启发。心理学把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这种原型有利于由此及彼地思索。自然现象、生活用品、读书看报、文体活动、磋商交谈,对于潜心思考的革新者均可作为原型,起到“开窍”的作用,触发产生灵感。

四、出现灵感,及时记录。灵感是智慧的火花,往往稍纵即逝,革新者必须随身带纸和笔,以便出现灵感及时记录。奥地利的洛伊在研究药物时,一天夜里,他一觉醒来,脑海里闪现出一个很好的想法,但他没能记下来,清晨怎么也回忆不起来,懊悔极了。还好,第二天夜里,上次的设想又重新出现,这次他认真作了记录。天明,他跑到实验室,按照夜间顿悟的启示,成功地证实了神经搏动的化学媒介作用。

五、适当休息,丰富生活。革新者长期从事紧张劳动,苦苦思索,矛盾不能解决的时候,可能是由于大脑皮质过度疲劳,影响思维效率,也可能是思路狭窄,不够灵活。这时如果休息一会,散散步或参加文体活动,丰富生活,就会增加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法国医师拉哀奈克长期刻苦钻研一种能检查胸部健康状况的器械,未获结果

天,他带着小女儿到公园玩压板,偶然发现女儿用手在一头压板上敲击,他在另一头压板边听得清清楚楚。他灵机一动,跑回家用木料做了一个喇叭形的东西,小的一头塞进耳朵,大的一头贴着病人的胸部。于是,世界上第一个制作简便、听来清晰的听诊器创制出来了。这个例子说明生活丰富多彩,思路广阔,就可能触情生智,迸发出灵感的火花,产生“长期思考,偶然得之”的效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nyhomeenterprise.net/bbjc/111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