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雨蒙
每个盒子并非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天堂乐园”,盒子之间互相开放,通过中庭和室外庭院加以连接,周围环绕着不同尺度的活动场地。
静止与运动:
在冰川与海水的不停互动下,这些平均年龄年以上的冰川冰最终会漂向大海,成为随着洋流运动不断变换位置的冰山。在我们看来,冰山的魅力除了长达数千年不变的冰块,和因随意漂流而神秘莫测的位置,也在于作家海明威提到过的水面下充满未知的八分之七。
年,在成都麓湖生态城星罗棋布的湖泊与岛屿之间,我们开始着手,想要为小朋友们创造一座“冰山”,鼓励他们去探寻大千世界中更广更深的奥秘。最初设定的设计建造周期从紧张的十个月延长到最终的两年,这期间静止与运动齐轨连辔——静态的建筑和不变的初心、变换的建造条件和无穷尽地探求,让一片森林儿童博物馆在年10月终于漂在了孩子们心中的海洋上。
▲麓湖一片森林儿童博物馆全貌?朱雨蒙
▲儿童博物馆主要入口白天视角?朱雨蒙
▲儿童博物馆主要入口夜晚视角?朱雨蒙
▲漂浮在麓湖的儿童博物馆?朱雨蒙
变化里的场地:
项目位于麓湖生态城西北方向,与热闹的麓坊中心一路之隔。场地周边地块功能围绕着运动与休闲展开,运动公园、体育中心、露营体验区、商业街区无一不在提示着我们关于这片区域的动感与活力。而实际上,这片区域的“动感”程度的确比我们想象中要迅猛:从设计伊始到施工建设阶段,哪怕直到建成后的今天,项目的周边环境竟然一直处于变化之中。
▲项目基地旁边的露营区?朱雨蒙
▲从运动公园望向儿童博物馆?朱雨蒙
▲变化之中的场地环境?朱雨蒙
建筑一定要适应周边所有的场地环境吗?在不停变化的周遭里,兀自立起似乎岿然不动的建筑,或许以不变应万变也是一个答案。
未知下的需求:
所以这便真的是一栋完全岿然不动的建筑吗?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静止是相对的。房子还是固定在场地里的房子,此博物馆却非彼博物馆了。
设计初期,我们便认识到,与常规博物馆不同的是,这座儿童博物馆并非为了穿透历史,而是为了迈向未来——它为孩童服务,用空间和展品向儿童展示世界的多样,吸引这些年幼的观众用自己的方式主动探索与思考。
▲为儿童服务的博物馆?朱雨蒙
根据以往做文化展示类建筑的经验,展厅的规模大小、空间形式等等相关设计要素通常会根据实际展品内容和展览形式来确定。但在这个设计中,和不确定的场地环境一样,短促的工期下,展览内容也是暂时未知的。
这意味着这栋房子在极短的设计与施工周期中,既要满足儿童友好要求,也要配备博物馆相应的配套辅助用房和设备,最重要的是,展览空间要足够灵活多变,去适应未知中的空间需求。
▲灵活多变的展览空间?朱雨蒙
▲自由的参观流线(大料建筑原室内方案)?大料建筑
▲商业空间?朱雨蒙
为了降低展览道具设计对建筑体型的影响,在建筑设计阶段,选用更“胸怀广阔”些的方形盒子空间,能够为建筑的未来生长预留空间——在保证建筑效果并无大变化的前提下,简单的空间形式可以及时按需变换空间体量的“高矮胖瘦”,同时也会最大化地保留空间容量,带来更多丰富与自由。
▲内外通透的体块?朱雨蒙
▲方形盒子体量立面细节?大料建筑
▲体块模型?大料建筑
流动中的流线:
我们想给儿童创造一种自由流动的参观方式,即尽量不去限定固定的参观流线。
每个盒子并非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天堂乐园”,盒子之间互相开放,通过中庭和室外庭院加以连接,周围环绕着不同尺度的活动场地。如此一来,参观流线变得十分随意,庭院仿佛博物馆限定版“哆啦A梦任意门”,穿过庭院能够任意选择想要进入的展厅。这样轻柔的空间引导更加符合儿童的天性,孩子们穿梭于场馆中,肆意玩耍奔跑而不会受到阻止和呵斥,尽情享受视线两旁飞驰的场景,掠过两耳的风。
▲不同尺度的活动场地?朱雨蒙
▲不同尺度的活动场地?朱雨蒙
除了展厅之间参观流线的自由流动,几处大面积窗口将建筑内外的参观体验也联通了起来——建筑内外的风景互为可参观的“展品”。对于建筑外部广场上的路人来说,透过玻璃窗口,展厅中的展览和活动的观众是一种吸引与呈现;对于展厅当中的观众来说,建筑外的路人亦是一种探索与观察。
▲开放的大面积窗口?朱雨蒙
▲建筑内外互为可参观“展品”?朱雨蒙
▲建筑内外互为可参观“展品”?朱雨蒙
▲建筑内外互为可参观“展品”?朱雨蒙
变形后的体块:
体块顺应场地轮廓简单布置,站在场地四周的高层建筑上,或许平铺直叙的体块关系会更为直观,所以建筑的第五立面成了房子如何突破平淡的关键。
▲体块变形过程示意图?大料建筑
▲平铺直叙的体块关系?朱雨蒙
此外,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