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正规的吗 http://m.39.net/baidianfeng/a_5154118.html
点击上方蓝字“药材会”→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就不会错过每篇好文章啦!
一、儿科望诊
儿科一般望诊
一、望发1.毛发乌黑光亮润泽为健。
.毛发稀软如棉:脾胃虚弱。
3.稀疏而似有似无、头汗多:体弱。
4.发黄干枯:血亏及久病。
5.脱发:脾胃失健或久病及久服药后。
6.后枕部一圈脱落:脾胃虚兼肝热。
7.发黄柔软如茸:先天脾胃虚弱。
8.少年白发:多为肝血郁热。
二、望天庭、囟门1.天庭(两眉及额部的中央,主属头面、咽喉及肺)
天庭色红黄隐隐而有光泽为强健。
天庭色黄暗为脾虚久病,色青为肝火,色暗晦为病重或湿邪久蕴,色苍白为肺气虚、脾胃弱。
.囟门(为婴儿前囟未闭合处,与脑海相通,其虚实变化与先天肾精、后天之病变有关)
囟门凹陷为正气衰,多因暴吐暴泻;若伴有止陷为正气全衰之象,久病绵延不愈亦可见囟门凹陷。
无病而见囟门凹陷,为体质虚弱、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
三、望面色颜面色泽是五部配五脏、五脏配五色,以部位颜色相生为顺,相克为逆。
左颊属肝,春见微青者平,深青者病,白色者绝。
右颊属肺,秋见微白者平,深白者病,赤色者绝。
额上属心(火性炎上故居上),夏见微赤者平,深赤者病。
鼻上属脾(中央之位故居中而四季见),微黄者平,深黄者病。
人中色黄常属伤食吐泻,色黑病重。
印堂煤黑色为中恶所致(肢体厥冷、突然昏倒不知人事)。
承浆(在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色青为惊,色黄为吐。
面白多为寒证、虚证,面红多属热证,面黄多属体虚或有湿,面青主寒主痛主瘀主惊,面黑多主寒主痛或内有水湿停饮。
男儿面色如重枣光泽者为健康,女孩面色粉红光泽者为健。
身瘦面黄有斑如癣者:脾胃不和,体质虚弱。
面黄如栀染(发绿者):肝胆湿热、气血不和。
二颊色青黄:胃肠病。
面黄四周发暗者:肝胃不和、体质虚弱。
面黄发青或发青绿而无血色者:肝胆俱病、血分有湿热。
面红颧赤者:胃盛有停滞。
面色潮红:阴虚内热。
面色红赤、耳红者:燥热火炽之象、阳实之证。
面白无光泽者:血亏。
面色青白如磁有光亮者:体弱易病。面有黑斑如蝶者:胃气病、血分病。
面色青紫者:肝风内动。
面黑如煤烟色:中恶或主痛。
目睑下青色、易怒:肝热、脾胃不和。
面青、口唇青乌:惊抽、呼吸不畅或中毒。
面色青黄、双颊红赤:上热下寒、里寒外热。
面目俱青、目睛窜视:邪热入肝、惊风之象。
面色青而撮唇者:为脐风。
四、望目(肝开窍于目,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睛)
二目灵活、目睛清明者为正常。
二目少神呆滞为风痴之象(多为抽风或迟痴)。
二目睛定如鱼目必亡。睡眠时露睛张口为气虚脾胃虚衰。
喜闭目不张者为气虚,喜张目不闭者为风象。
目有血丝者为血热肝旺,血丝成块者为肝火上炎。
目黑睛模糊不清、眼白有小点或块者多有遗溺。
白睛面上似有粗糙颗粒者为肠胃病,多见食后即便。
白睛布有白丝或淡红丝者主筋骨疼痛。
白睛干涩者肺胃热盛,兼有灰黄者多为腹痛。
白睛四周有茶色者圈为肺热蕴郁已久。
五、望鼻(肺开窍于鼻,鼻准主属脾胃,望鼻多与脾胃有关)
鼻准、天庭有黄气明润者:为病退之兆
鼻尖有小黄点:为烧热欲退之象
鼻红燥:为脾热
鼻枯萎者:为血热血亏
鼻惨黄:为脾败
鼻尖隐隐有小白点:为肠胃疾患
六、望口(脾之华在口)
口唇色淡白:气血亏虚脾弱
口唇焦红:火盛
口唇焦黑:血热伤阴
环口色青:肝风内动、呼吸阻塞与中毒
唇枯紫如猪肝色:肠胃久病
唇干鲜红:津液亏损
鹅口疮:心胃有火,见于久泻或久热病儿
舌尖有红点、口疮:胃热、心火
口腔溃疡:血分毒热、肝胃有火
齿为骨之余、肾之标;龈属胃之络,上齿主胃,下齿主大肠。
齿垢如灰为胃气伤而津亡;齿如枯骨:肾液已竭;牙龈紫黑:血热;
牙龈苍白萎黄:血虚;齿龈出血:胃热上冲或血分病
七、望舌(舌为心之苗)——下面将重点讲述舌苔
正常舌为淡红润泽无苔或薄白苔。
1.舌质舌淡红为虚热;鲜红为实热;深红为血热;暗红为瘀热;舌绛(深红色)而起芒剌是心火上炎,阴分受伤;舌赤肿大而红(杨梅舌)是毒热乘心;舌起芒刺为热灼津液而阴液欲竭。
舌质润泽者津液正常,干燥者伤津。舌糜烂者为胃肠积热。实证舌裂为里热邪炽;虚证舌裂为血液枯竭。舌暗紫或带青色多为瘀血。舌边如锯齿形者为脾胃虚弱、消化不佳或年久胃病。
.舌苔(舌苔乃脾胃气津上潮而生,舌苔变化主要为卫、气、胃肠病变的反映)
白薄苔为外感初起,病邪在表;白厚苔为湿浊郁结;舌苔干黄而厚为内热盛;舌光剥无苔为津液亏损;舌起茧疮(地图舌)为胃肠不和;霉酱舌为胃有宿食。
胃肠疾病在舌苔表现明显,呼吸疾病在舌质表现明显。当外邪侵入机体损伤脏腑气血,首先反映在舌质和舌苔上。舌质变化先由舌尖部开始逐渐向后发展;舌苔的改变则由后向前发展,初期是薄白苔,逐渐变白厚或由薄黄进而黄厚。凡小儿外感初起,舌尖部可先出现小红点,略突出于舌面,病初集中在舌尖部,呈淡红色,发病两三天舌尖小红点从舌尖沿舌边两侧向后推进,随病情的发展,其红点的色度由浅变深,由小变大逐渐融合,使舌质全部变红。若病情好转,其红点开始扩散,颜色由深变浅,并逐渐变平,或凹陷于舌面;舌苔的变化则是由前向后变薄,当舌苔全消退了,也预示着疾病向愈。舌尖主上焦,属心肺经,舌尖不红为寒象,舌尖变红为邪将化热,舌尖乳-头红甚凸出于舌面为已化热;舌红已向后推进呈全舌皆红,为热入于里影响脏腑气血,乃病情加重,反之为病轻。舌苔是代表胃气,薄白苔为胃气弱,属寒;黄厚苔为胃气盛,属热。当感受外邪,胃气上蒸则苔出现,初薄白继变黄厚。
八、望爪甲(肝之华在爪,爪为筋之余,爪内应筋,由爪之枯润可知津液之虚实。爪下之血色亦与面色望法相同)
爪甲坚牢润泽为正常;爪甲厚颓、甲床色红润者体壮少病;爪甲菲薄而长、甲床苍白者体弱多病;指甲青紫变宽凹陷者多为喘息久病、不易根除;指甲枯干色黄者为血虚;指甲发青者为邪热盛及四时瘟疫;指甲发紫为肝风、血有毒热、血行瘀滞;指甲灰白为出血病;指甲外翻、甲心凹陷者为气虚久病、正气衰败;甲床后缘紫暗为瘀血;按压病儿指甲时,若血色往来迅速是血行旺盛,往来迟滞为血凝气滞或有瘀血。
九、望耳耳轮及其四周有青黄圈者,多属肠胃病。
儿科的特殊望诊是头顶“污垢”及上腭,不过上腭一般人不容易掌握(这是北京儿科名医王鹏飞的独特望诊法),我就不写了,只写头顶的“污垢”望诊法好了,这是对幼儿的望诊法。
头顶“污垢”色黑:多为便秘或有食滞(常见于体质较好病儿)
头顶“污垢”色褐:多为泻泄或消化不良(常见于慢性病反复发作体弱小儿)
头顶“污垢”色浅多偏虚证,色深多偏实证。头顶“污垢”形状:呈正圆形或鱼鳞状--量多者病程长、病情重
头顶“污垢”形状:呈条形、点形--量少者病情轻、病程短
(上文内容摘自王鹏飞医生及刘韵远医生的资料)
二、经方在儿科上的应用
小儿是基层中医的一大服务群体,其常见的过敏性疾病、免疫性疾病、精神心理疾病、功能性疾病多;这些疾病反复发作,家长苦不堪言,医院和医生。经方注重患者的个体差异,注重患儿的心理,有许多调理体质和调节身心的配方,效果明显。而且,经方是天然药物,相对安全,特别是经方以口服为主,简单方便,特别是对证下方以后,药液并不苦口。所以,与其他疗法相比,痛苦和风险小,孩子愿意接受。
一、半夏厚朴汤姜制半夏0g,茯苓0g,厚朴15g,干苏叶10克,生姜5g。水煎,煮取00毫升,每服30?50毫升,日分3~4次温服。
1、儿童心思活泼,情绪波动大,消化道、呼吸道与精神心理的关系尤为密切。剧烈的心理变化常常成为儿童疾病的基本因素。孩子的食欲异常、消化不良、腹痛、腹泻、咳嗽、失眠、皮肤瘙痒与心理有关,就是经常的感冒发热等,也与情绪的变化有关。本方是儿科常用方。
、上呼吸道感染,见舌苔厚、食欲不振、便秘或腹泻、发热等症状时,加桔梗、甘草、栀子、连翘、黄芩;
3、儿童厌食症,舌苔厚,用半夏厚朴汤原方,腹痛便秘或加枳壳,咽喉红、烦躁失眠加连翘。
4、鼻衄。其原因与鼻腔糜烂、充血有关,在紧张、疲劳、碰撞时,容易出现。患儿大多好动、易激动、厌食、便秘,半夏厚朴汤加栀子、连翘、黄芩。
5、儿童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对称性皮损,与情绪相关,半夏厚朴汤加四逆散;湿疹局部有渗出者,与五苓散合用;
二、温胆汤姜制半夏15g,茯苓15g,陈皮15g,生甘草5g,枳壳15g,竹茹10g,干姜5g,红枣15g。水煎,煮取毫升,每服30-50毫升,日分?3次温服。
1、本方是儿童精神心理疾病的常用方。特别适用于易于惊恐的孩子或受强烈精神刺激后导致的精神症状。如入睡困难或易醒,不愿进食、呕吐,甚至高烧。儿童睡梦中醒来、呈害怕惊恐状、两眼发呆、然后就是无意识的大叫,呼喊亲人。畏惧夜晚、害怕睡觉、粘人;急躁、呆滞、也可主诉头痛、头痛、胃肠不适等躯体症状。
、也可以用于儿童恐惧症、儿童睡眠障碍、儿童焦虑症、小儿多动症、抽动秽语综合征、小儿单纯性肥胖等。
三、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15g,制半夏10g,党参10g,黄芩10g,茯苓10g,桂枝10g,龙骨10g,牡蛎10g,制大黄10g,干姜10g,红枣15g。水煎,煮取毫升,每服30-50毫升,日分~3次温服。
1、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也是一张儿科精神心理疾病的常用方。但此方的主治疾病,更多是偏于脑实质损害以及脑功能障碍的疾病,比如癫痫、脑瘫等。
、也能用于儿童抑郁症、儿童恐惧症、多动症,能改善睡眠,调节情绪。
四、小柴胡汤柴胡0g,黄芩10g,制半夏10g,党参10g,生甘草5g,生姜15g,红枣0g。水煎,煮取毫升,每服30-50毫升,日分?3次温服。
1、本方是儿童感冒发热的常用方。特别是病毒性疾病导致的发热,如病毒性感冒、风疹、水痘、腮腺炎等。发热加连翘,并可加大柴胡用量,一般日服4次,以得汗为度;淋巴结肿大或扁桃体肿大,加连翘、石膏;
、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以及变异性哮喘,本方加半夏厚朴汤;或加五味子、干姜。
五、麻杏石甘汤生麻黄10g,杏仁15g,生甘草10g,生石膏30g。水煎,煮取毫升,每服30-50毫升,日分3?5次温服。
1、本方是古代的清热平喘方,适用于以汗出而喘、口渴烦躁为特征的疾病。
、本方适用于儿童的各种肺炎、支气管哮喘、急慢性支气管炎:腹胀,加半夏厚朴汤;咽喉充血,加连翘、桔梗;皮肤痒,加荆芥、防风;便秘加大黄。
3、儿童的接触性皮炎、荨麻疹、玫瑰糠疹、异位性皮炎等也有效果。
六、小青龙汤干姜10g,细辛10g,五味子10g,桂枝10g,生甘草10g,白芍10g,炙麻黄10g,姜半夏10g。水煎,煮取毫升,每服30-50毫升,日分?3次温服。
1、古代水气病咳喘的专方,有散寒化饮的功效,适用于以恶寒、口不渴、痰唾涕等分泌物量多清稀为特征的疾病。
、本方可用于小儿支气管哮喘、变异性咳嗽、花粉症、过敏性鼻炎、病毒性结膜炎等。
3、多汗者,加生石膏30克。
七、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15g,白芍15g,生甘草5g,生姜15g,红枣0g,龙骨15g,牡蛎15g。水煎,煮取毫升,每服30-50毫升,日分?3次温服。
1、本方是古代的强壮性的镇静剂。主治以胸腹动悸、易惊、失眠多梦、脉大而无力为特征的疾病。适用于瘦弱儿童的体质调理。
、本方可用于小儿缺钙、佝偻病、小儿肺炎的迁延期、小儿遗尿、小儿多汗症、小儿夜啼、癫痫、小儿心脏病等。
八、小建中汤桂枝15g,白芍30g,生甘草10g,生姜15g,红枣30g,饴糖30g。水煎,煮取毫升,将饴糖溶入药液,每服30-50毫升,日分?3次温服。
1、本方是经典的理虚方,强壮性解痉止痛剂,适用于以腹痛、消瘦为特征的疾病。
、本方适用于便秘腹痛为特征的疾病,如过敏性紫癜、小儿便秘、小儿巨结肠病等;
3、也能用于瘦弱、食欲不振的孩子的体质调理,如如低体重、营养不良、贫血、尿频及遗尿等。
九、五苓散猪苓0g,泽泻30g,白术0g,茯苓0g,桂枝15g或肉桂10g。水煎,煮取毫升,每服30-50毫升,日分?3次温服。也可打成散,每服1-3g,日分-3次,用米汤调服。
1、古代水逆病的专方,经典的通阳利水剂,适用于以口渴、吐水、腹泻、汗出而小便不利为特征的疾病。
、本方可用于小儿溢乳呕吐、小儿腹泻、脂溢型和渗出型的小儿湿疹、小儿流涎不止、小儿遗尿、脑积水、鞘膜积液;
3、本方也能用于一些小儿眼科疾病,如假性近视、夜盲症、急性泪囊炎等,大多伴有眩晕、走路不稳、大便溏等。
十、竹叶石膏汤竹叶15克、生石膏30克、制半夏10克、麦门冬30克、太子参15克、生甘草10克、粳米30克或山药30克。水煎,煮取毫升,每服30-50毫升,日分?3次温服。
1、本方是古代热病后期的调理方,有清热养阴的功效,适用于发热性疾病以及羸瘦之人的长期低热、久咳、食欲不振、多汗等。特别适用于儿童发热性疾病的恢复期低热、小儿夏季厌食低热、小儿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等。
、适用本方的患儿多见消瘦、苍白,腹壁菲薄、脉数无力;发热或不发热,但有多汗、口渴,口舌干燥;大多食欲差,食量不大,大便干结,小便黄。
三、小儿厌食症中药方剂中药处方(一)饮食失调,喂养不当,影响受纳运化。
消食导滞。
消积散。
焦神曲4。5克,焦山楂4。5克,焦麦芽4。5克,鸡内金1。5克,枳壳3克。
上药共研细末,每日1剂,包煎,加水毫升,煎至毫升,分3次服。病情严重者,用量可加倍。
舒鸿年方。
中药处方(二)脾胃不和。
清热化滞,理脾助运。
理脾化滞汤。
茯苓10克,藿香10克,木香3克,川朴3克,川连3克,砂仁3克,焦曲10克,鸡内金3克,栀子6克,焦谷10克,稻芽10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梁宗翰方。
中药处方(三)脾胃阴虚。
滋补胃阴,增进食欲。
凉润增食汤。
沙参10克,麦冬10克,扁豆10克,玉竹10克,天花粉10克,山楂7。5克,麦芽7。5克,鸡内金7。5克,百合15克,每日1剂,日服次。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次。
陈有恒方。
中药处方(四)脾失不运,饮食积滞。
导滞运脾。
导滞运脾方。
北条参10克,炒白术6克,炒扁豆8克,炒苡仁8克,炒枳壳6克,砂仁3克,槟榔8克,胡黄连3克,莲米8克,乌梅6克,焦三仙18克。
上方药量系3-5岁1日煎剂量,可根据年龄大小酌情增减。
孟继民方
(本文来源网络仅供参观学习)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