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个字
阅读时间3分钟
疫情期间,小区门口每天都上映着保安与住户联袂主演的"接头大戏"。
保安:站住!打哪儿来的?!
我:我......我是这里的住户。
保安:你脸怎么红了?
我:容光焕发!
保安:怎么又绿了?
我:刚上的防冻蜡!
保安:很好,进去吧!
这你来我往的,可不是插科打诨逗贫嘴。
为了控制外来人员随意进出小区,"对暗号"这种甄别敌我的手段应运而生。
确认过暗号,才算是本小区的人!
而保安大哥这样"特务接头式"的盘问法,还真能将一些"不速之客"拒之门外。
但要是自己人对错了暗号,不但要接受保安大哥的的灵魂三问:"你是谁?你从哪来?要到哪里去?"
最要命的是,你极有可能和下面这位一样,陷入到"有家不能回"的窘境当中。
没办法,关键时期,宁可错杀一千,也不能放过一个!
除此之外,为了保证暗号不外泄,很多小区一天换三个暗号,这让不少住户大呼:"这谁记得住啊!"
视频来源
抖腿小音而"对暗号"这样奇葩的验证方式,可不是物业工作人员心血来潮的脑洞。
事实上,无论是谍战剧里的"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还是走南闯北江湖人口中的"行话",都是暗号的衍生产物。
可以说,有暗号的地方,就有江湖。
谍战时代,说错了
就要掉脑袋的"死亡暗语"
尽管"对暗号"的小区通行方式,让全民cos了一把谍战片的地下工作者,也为枯燥的宅家生活增添了一丝趣味。
但在抗战时期,地下接头可是一件极为严肃的事情。
看似漫不经心的几句搭讪,既要朴实平常不引人注意,又要保证暗号的独特性,要是随便一个人都能答上来,那地下组织不知道要暴露多少回。
年国民党暗号联络模版老田没来吗?——没来他还卖菜吗?——对啦您领我去看看他!——有事吗请他看电影——好吧。
上面那张看上去很不起眼的小纸条,就记载着一段暗号,接头的两位联络员都是国民党特务。
文件上面标注,二人见面以后,不但要一问一答四个回合,还要"互道姓名,互拉左手",确认无误后,才能交换情报。
接头时的举止言谈,不能有一丁点的不自然。看似热闹非凡的大街上,不知藏着多少盯梢的眼线。
一旦接头暴露,可能要牵扯到上百位地下联络员的身家性命。
与之相比,小区暗号的设计实在是太人性化了,就算答不上来,也不过是要配合一下工作人员的盘查,多演一出"小区无间道"。
图源微博
颜诗女而在敌人眼皮底下对暗号,就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一着不慎,命都没了。
乱传可是要
打屁股的"江湖春点"
除了攸关生死的谍战暗语,在太平年岁里,暗号的江湖地位也不容小觑。
民间里,各行有各行的门道。
就像我们读书识字的时候离不开字典,江湖人学手艺之前,先得把业内的"行话"学得明明白白,才能吃这碗手艺饭。
各行各业的术语,江湖人统称为"春点"。而这春点和暗号的极为相似,都有很严格的保密性。
俗话说:"宁给一锭金,不给一句春。"
江湖艺术是江湖人吃饭的本事,要是轻传外人,各行的买卖也就没法做了。
春点作为江湖暗语,体系十分庞大,像是给中国话上了把锁头。
在春点里,走叫"窍",裤子叫"登空子",喝酒叫"岷山",每个字都能让你听明白,但就是不知道在说什么。
可若是懂了春点,买东西稍微抖落点行话,卖家便知你识货,不敢哄抬价格。
即便是遇到拦路劫财的土匪,几句春点也能让你在囧途遇"故知",一路畅行。
而老江湖们用春点交流纯粹是为了养家糊口,但如果满口春点只为胡侃,就会被视为坏了江湖规矩的异类。
当初,有两个生意人在打尖住店。看到天要下雨,其中一位就吆喝:"插了棚儿啦!"而另一位就呼应道:"要摆金啦!"
这时,店里伙计刚好路过,听到了这番对谈,心生蹊跷:这俩人该不会是土匪吧,怎么满嘴黑话。
巧的是,当天店里丢了头驴,伙计便把二人告到县衙。
在衙里,面对伙计的指控,二人解释道,昨晚他们俩是在用春点唠嗑,"插了棚儿"是阴天,"要摆金"则是要下雨了。
县官可是位老江湖,什么春点黑话都瞒不过他。他明白两人并没有说谎,但还是各赏了七十大板。
罪名是"当着空子(不懂江湖事的人)乱团春(滥用春点),坏了江湖规矩"。
这个故事经常被老江湖拿来吓唬初入行当的"萌新",春点是基本功,是吃饭的家伙,但滥用春点唬弄外行,可是要挨揍的。
坑蒙拐骗:
调(diào)侃里的暗算江湖
关于春点的江湖传说,远不止这些。
江湖上赫赫有名的说书先生连阔如,将他数十载耳闻目睹的江湖暗语编纂成集,取名为《江湖丛谈》。
也许是有了评书基本功的加持,这本书妙趣横生,似乎配上一块惊堂木,就能再现民国初年的快意江湖。
老北京的天桥底下,商铺林立,手艺人走街串巷,算卦的、杂耍的、卖药的、做糖人儿的,争奇斗艳,好不热闹。
"见面互道辛苦,必是同道江湖。"
江湖人见面,必用春点套话,这叫"调(diào)侃儿",调侃儿不含糊的,都是自己人。
连阔如老先生借着调侃儿的本事,走南闯北,结识了不少江湖人士,也在谈笑风生间见识到了各个行当里的"暗流涌动"。
菜市场里卖刀伤药的,费力吆喝还不够,硬生生地在腿上拉出一条大口子,瞬间血流如注。而涂上自己的刀伤药后,血马上就止住了。
连老先生看着稀奇,花高价买下刀伤药,却发现这药好像认主儿,卖家那里一秒止血,在自己的伤口上却发挥不了半分疗效。
在问过懂行的人才知道,卖假药的人用的是障眼法,尽管刀刃割大腿,是实打实的血肉模糊,但上药时拿扇子一通乱扇,让寒风来止血,以假乱真,行话叫"抖搂样色"。
专治花柳病的药贩子,号称"五淋白浊(各种花柳病),当日保好",病人服药后未见好转找上门来,药贩子只说是剂量不够。听从医嘱,加大剂量,病人居然当晚就毒发过世了。
在这些仰仗骗术谋生的江湖骗子眼中,拔牙、卖药、卖衣裳,都是营生,没有手艺,一样可以赚钱。
有了外行人听不懂的春点做掩护,人贩子可以当着你的面卖掉你的娃,真是防不胜防。
内幕曝光
来自江湖的死亡威胁
当连老先生将这业内人才知晓的江湖骗局用朴实的大白话娓娓道来时,却遭到了江湖人的强烈不满。
连阔如先生的女儿在前言中透露,父亲非常希望能将自己所了解到的江湖内幕全部披露出来,但在连载过程中,很多江湖人表示愤然,甚至扬言要取连老先生的性命。
将这些骗人的伎俩公之于众,无异于砸了骗子的饭碗,是坏了江湖规矩的。
但读了连阔如老先生这本书以后,我们发现他眼中的江湖并不是非黑即白,江湖人眼中的他也并非那么油盐不进。
书中,连阔如老先生以"云游客"自居,总能想办法套出各种骗局的内幕,甚至和骗子成为朋友,让这些在江湖上摸爬滚打的"老油条"亲自示范骗术。
而在揭秘的过程中,"哀民生之多艰"才是这本书里最常见的叹惋。
真实的江湖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远没有武侠小说里面那么多的快意恩仇,大部分底层劳动人民在风雨飘摇中挣扎着讨生活。
但仍有一群和连阔如一样的热血青年,他们独具慧眼,用生花妙笔记录下那段有情有义的江湖传说;
凭借一身正气,也可以无视来自四面八方的的死亡威胁,将业内黑幕公之于众,守卫心中的江湖道义。
而现在,春点不再是入行的门槛,艺人们也不需要在天桥底下摆摊儿卖艺,骗子们更不需要靠大腿放血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