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育儿的矛盾不应该只有忍狠躲

#奇育记MEET的第篇内容#

有了宝宝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其实是不太愿意回娘家的,带着孩子和我爸妈住在一起,安全时间是两个礼拜,超过这个时间,就会有矛盾。

我自认从小和爸妈的关系特别好,可以和爸爸一起熬夜看球赛,和妈妈手挽手逛街。怀孕的时候住在娘家,也是各种舒服自在。

但是有了老大以后,在育儿这件事情上,总有数不清的矛盾。在婆家我就忍忍,回娘家就忍不住啊!

举个例子,有次在外婆家吃午饭,老大吃了两三口就放下了,照我一贯的作风,就跟老大讲:“午饭你可以不吃,但是一直到晚饭前是没有食物的,要是中间饿了,那就只能饿着了。”老大说好的。

到了下午三点半,他饿了,就到处找吃的,我跟他说:“午饭的时候妈妈跟你说了,要坚持到吃晚饭的时间哦。”过了一会儿,我就看见他外婆给他找了袋薯片,偷偷躲着吃。我就急了:“这孩子本来吃饭就不好,说好的规则又破坏了,不吃饭还能吃零食,这以后还能好好吃饭吗?”我妈也急了:“孩子饿了,饿坏了怎么办?”

我是全职妈妈,基本都是自己带娃,和父母一起的时间不算长都难免有冲突。更别提很多家庭是祖辈是带孩子的主力,还有爷爷奶奶带孩子还牵扯到其他婆媳关系的。

#育儿理念的冲突

年轻的家长说:“老人都是以前的旧观念,要科学育儿。”爷爷奶奶说:“我把你从小带大,不也带得挺好。”还有更憋屈的家长说:“我知道我妈带孩子辛苦,我看见不对的地方我都不敢说,都快憋出病了。”也有更憋屈的外婆说:“要求我又唱儿歌又教唐诗的,我只能做到吃饱穿暖,我退休了我还想旅游呢。”

隔代养育的问题,归根结底,和宝宝是没有关系的,而是年轻的家长和父母之间关系的问题。

#认识自己的原生家庭

上周的综艺节目《奇葩大会》上,心理学领域的大咖武志红也来了,他讲的主题就是《原生家庭的伤害》。武老师讲了几个故事,对应了听话、伤害、溺爱、活力几个亲子关系的关键词。

这段话显然对大家都是有触动的,之前还怼了一个富二代的亲子关系的高晓松当时就说了自己和父亲的关系,“我一辈子没有问过我父亲一个问题,无论是学习的问题还是什么,就是因为那个关系太差了。”他曾经以为自己早就走出来了,但是现在才知道自己那个时候并没有走出来。

高晓松年少成名,张扬气盛的时候实际上是很焦虑的。直到近两年经历了中年反思,我们才看到了《晓松奇谈》、《奇葩说》中逐渐柔软、絮絮叨叨的高晓松。有着显赫家庭背景的高晓松,叛逆地从清华退学,去写歌拍电影,实际上也是对父亲的反抗。

当我们在人生这个舞台上粉墨登场,是父母造就了这个舞台,他们确立了我们所处的坏境和氛围,传递出自己的价值观。他们的养育方式,影响着我们形成的关于自己、他人、世界的信念。

回顾自己的原生家庭,配偶的原生家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而只有了解自己,才能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你的父母对你是严厉的,还是娇惯的?是接纳你,还是通过奖励、惩罚来激励你?他们偏心吗?有没有忽视你?父母对你的态度是否影响了你的个性呢?还是影响了你为人处事的方式呢?

这样的认识和反思并不是去批判,而是了解到自己在遇到问题时为什么会有这种情绪,为什么会作出这种决定。了解育儿的伙伴的原生家庭,也是在了解对方,即使我们仍然不赞同对方的做法,但我们至少能理解他。

#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每个妈妈可能都有那个会让自己爆发的点,比如我的点就是宝宝们上床睡觉的时间。如果超过了9点,我就会非常不舒服。之前还很高兴地看着哥哥妹妹在床上打闹,瞟到墙上的钟已经九点了就会一下子失控:“你们都给我睡觉,几点了还在闹!”我可以看到孩子们脸上一时间的惊恐,也会在冷静后去安抚他们,但在当时就是很难控制自己。

我想起了小时候我爸爸对我的上床时间也控制得极为严格。有一次作业很多,我回家之前又和同学玩得时间长了,就来不及写完。但是爸爸要求到时间必须上床睡觉,不管作业有没有做好。我带着第二天交不上作业的恐惧躲在被子里哭。

导致我焦躁行为的并非是宝宝上床晚这件事,而是儿童时期的问题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当我意识到这是由于过去的经历引起的问题之后,在下一次焦躁时,我就会提醒自己这和宝宝们本身没有关系,情绪也就得到了缓解。

隔代育儿矛盾发生的时候也是一样的,我们幼年时的经历让我们有一层心理防御,这可能来自幼年时我们认为“父母对我造成了伤害”,而只有在隔代教育中,我们才有可能肆无忌惮地攻击我们的父母。

当我们的情绪爆发时,我们说的话、做的事能依靠的都是动物本能,战斗或者逃跑,这显然是不冷静的。所以在家庭矛盾爆发时,第一件事永远是处理自己的情绪,主动地暂时离开这件事,等我们可以安静地思考,爷爷奶奶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好处和坏处的时候,我们再来解决问题。

#确定养育行为的底线

我公公很喜欢给宝宝喂饭,因为确实他喂的时候宝宝能吃进去更多的食物。在最开始,我是担心的,每次去爷爷奶奶家都不会自己吃饭了,那回到自己家是不是也要不会自己吃了?那在幼儿园里怎么办,老师不可能一个个喂啊!饭都不能自己吃了,那对培养他们的独立性是不是不好?不够独立的孩子,以后如何在社会上立足?

看到没有,因为一周一次去爷爷家被喂饭已经联想到宝宝成年后的生存能力了?回过头一想,自己简直是迫害妄想症吧。回到家,他们自己吃饭吃得好好的呀。即使是从小被老人喂大的宝宝,又见过几个18岁了还要人喂的呢?

我们很容易给长辈的行为贴标签、扣帽子。从长辈的一个行为就和我们自己联想到的一个结果划上了等号,但这个是我们联想出来的,是理论的、片面的。比如喂饭这件事情,我想到的是宝宝的独立性,对于宝宝的爷爷来讲,他只是因为爱宝宝才做了这样一个行为,那这份爱会有什么影响的,是当时我没有去考虑的。如果非要找到一个结论,一个结果,我们需要的是观察,所以我的观察是宝宝只在爷爷家需要喂饭,回家是自己吃的,而且喂饭的时候,祖孙两个都是满足的、幸福的。那么破坏了一点点的独立性培养,和宝宝得到爷爷的关爱相比,就微不足道了。

很多育儿书都会建议在隔代育儿的时候和祖辈设立一个界限,重视他们的看法的同时,要求他们支持你的决定。但界定哪件事情是我们的底线,也许是可以先观察看一看的,因为我们认定的行为所导致的结果很可能是我们想象出来的。不光是我们,祖辈也是一样的,比如宝宝少穿了一件衣服,他们就会联想到着凉、生病,但结果如何,还是要靠实践说话。

我的父母和我的爷爷奶奶也曾经有过矛盾,但我回忆起爷爷奶奶的时候,就是夏天院子里爷爷种的花,奶奶包的饺子特别好吃,这种爱和爸爸妈妈给我的爱不太一样,但却给了我很多很多的能量。所以对于隔代教育,也许我们可以换个角度再去看看。

我们和爸妈、公婆、岳父岳母去讲科学的育儿理念,方式方法也很重要。与其争论“我看得书多,网络获得的知识多,就要听我的”,“我走的路比你过的桥还多,要听我的”,不如一起坐下来,看看幼儿园园长姥姥怎么带着外孙玩。

隔代育儿的正确打开方式——《范姥姥的蒙氏家庭育儿》,没有复杂的教学工具,用身边的日常用品和宝宝做游戏,也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一点点启发。

孩子社会规则的建立

就在日常的游戏中

点击观看#胜过早教班的心智启蒙法——范姥姥的蒙氏家庭育儿#先导片,

了解蒙台梭利育儿,以及厉害的范姥姥!

(范佩芬:中国蒙台梭利专家协会(CMEA)副会长、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已经40年,

曾担任北京市东城区崇文第三幼儿园园长28年)

本期酱人:小鱼,为爱嫁到北京的上海女生,有一对可爱的儿女。辞去世界强的工作,成为全职妈妈。现任中国正面管教协会认证讲师。喜欢旅游、阅读、电影、美食,和一切会让生活更精彩的事物。

相关推荐(点击文字即可阅读)

啊?!宝宝这么小就要上奥数班吗?

幼儿园园长在家是怎么和外孙做游戏的?

“任性”“乱发脾气”,应该是到了秩序敏感期

亲子世界(点击文字即可阅读)

日常护理

分娩疼痛

孕期啪啪啪

产后抑郁

孕吐

吸奶器

瑜伽

产检

夜奶

辣妈

留守儿童

避孕药

专注力

婴儿车

候鸟式爸爸

还可以在以下平台看到我们的内容

腾讯

爱奇艺

搜狐

天天快报

大鱼号

百家号

新片场

今日头条

秒拍

美拍

微博

淘宝

宝宝树孕育

宝宝树小时光

轻戳阅读原文,购买范姥姥蒙氏教育课程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癜风医院成都哪家好
中科白癜风医院国庆送健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nyhomeenterprise.net/bbjc/23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