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白癜风爱心公益 http://weifang.dzwww.com/cj/201711/t20171127_16268082.htm
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本身就是一个知行结合的正循环,可以无限迭代,不断进步,这种成长没有上限,却有快慢,人的行动不会超出认知,所以成长的快慢与认知正相关,本篇分享由此产生的认知能力迭代三个步骤。
第一步:构思思考碎片
人天天会产生无数想法,有时候我们通过看书或者是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自己觉得特别有兴趣的想法,我把这种想法称之为思考碎片,比如:我突然冒出一个灵感,昨晚做了一个有趣梦,这些碎片还需要加工,如果我们有把这些想法记录下来,然后再构思出一个行动方案,或者是一篇文章,那么我们就在开始推动这个认知循环了。
思想中的碎碎念念如果不加工,就没什么价值,思考得越多,反而会产生更多的焦虑,很多人晚上睡不着,睡着了晚上还在做梦,原因就是脑子里的杂念太多,很多事情没有想明白,当我们真正构思这些碎片时,才能开始解决问题,而焦虑也会随着问题的解决而减少。
如何构思思考碎片?
比如:我到底恐惧什么?我到底在为什么而焦虑,我到底害怕什么风险?我到底想要什么?大部分焦虑都根源于这些问题,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想明白这些问题,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写下来,然后慢慢找到自己的答案,这少不了需要自己思考。
恐惧,它来源于我们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别人如何看待我们,别人的看法我们管不了,哪怕是自己的父母,我们唯一能掌控的只有自己,但是我们又没法完全不在意他人的看法,这种矛盾就会让我们产生焦虑。
其实我们不需要第四个大脑,每个人都有本能脑、情绪脑和理智脑,如果我们不尊重自己内心的意愿,违背自己的理智脑按别人的意愿和要求做决定,那这个决定的结果不论是好是坏,我们都是在背叛自己。
当我们想清楚这一点以后,就不用纠结听自己的还是听父母的了,正确的思路只有一个,就是尊重自己的内心,不要在他人身上找理由,因为顺心顺意才能产生积极的心态。
而这个心态可以决定一切的成与败,所以为了尊重自己的内心,为了有一个积极的心态,为了不会抱怨他人,自己的成长发展一定要自己做决定,错了也是自己的选择,自己承担主要责任,不给自己找任何责怪他人的机会。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家企业,自己就是大股东,是第一责任人,掌握最大的决策权,不能像袁绍,优柔寡断,要向曹操学习,我们都知道他有句名言叫:宁可我负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负我。
他从不做对不起自己的事,对不起他人的事干得可多了,他不在意别人的眼光,说世人都看错我曹操,我不是说要做曹操,只是说我们在这个方面能学他一点点,有被人讨厌的勇气,这样才能拿回自己人生的掌控权。
尤其是在事业和爱情中,我们自己作主,一开始是自己开心,可能父母不开心,那不要紧,只要自己是开心了,事情的结果会越来越好,那父母也会从不开心慢慢转变成开心,如果我们一开始是不开心的,可能是讨父母开心,那一个不开心的决定就会影响事情的结果,最后往往都是以我不开心,父母也不开心而结束。
第二步:最小化的行动方案
有人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从思想到行动,也有人说不要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不要眼高手低,事实上我们的不成功都犯了这些错误,如果我们能做到我们现在知道的,我们早就成功了。
根本不缺乏什么成功的知识,我很多的认知从知道到做到起码用了10年,比如说早起、跑步、读书,这么简单事谁不知道,但是真正做得好的人早就成功了。
所以第二步要把知道、想到、好奇的事情落实到行动上,哪怕是一个微小的变化,也要让种下这颗行动的种子,只要这颗种子是好的,种下就比不种下强,重要的是有意识的去种。
培养出这种好习惯,总有一天你会因为种了一个颗种子,找到了一个兴趣,然后因为喜欢这个兴趣,把它做好了,提升了自信,哪怕最后没变成事业,这也是一个成功的兴趣事件,说不定更美好的事情就是通过这个兴趣间接发生,谁知道呢。
如何最小化行动方案?
写下此刻你一天都做了什么,列出一个清单,用简单的方法判断一下自己做这些事情的感受,比如刷完短视频后的感受,网上闲聊后的感受,看完书的感受。
这个感受是指做完这事的价值判断、心情判断,是觉得有价值、开心了,还是觉得没价值,焦虑了,那下一步就是想办法减少焦虑的事,增加开心、有价值的事,这并不难吧,这就是一个行动优化,坚持这样优化下去,价值事件越来越多,生活就会越来越充实。
认知的最小化行动案例:我最近在跑步,是因为我之前看了一本书《早起的奇迹》,我虽然有每天运动,但并不喜欢跑步,我最小行动方案就是早上起来跑两步,前10天也就跑了-米,今天第17天,我跑了0米,我的最小行动方案就是起来后,在我老家门口跑米,跑几圈就完成了,现在出来了是在社区里跑两圈。
现在才行动不是因为我现在才知道跑步的好处,也不是因为我看了这本书,书只是一个机缘,更不是因为我毅志力强,是因为习惯,习惯是因为我还有比这个更小的行动,如果让我一开始就起来跑步,那是不实现的,再过十年我可能都做不到。
因为我连早起都做不到,我最小最小的行动方案是每天读一张羊皮卷,并不是早起,后来到每天做几个俯卧撑,这样过了好多年才有了现在的组合运动计划,可见我也只不过是用最小化的行动方案在慢慢成长而已。
你现在看到我每天在写作,那是因为我10年前就开始写了,你可以看到我10年前写的一些全是自己的想法,而且更得非常慢,但我种下了写作这年因,虽然它慢,但也成长为可以日更了,还写了本《成长路径》,这是一个过程,只要你种下这颗种子,它会因为各种机缘助你慢慢长大。
讲一个故事:有一个教徒,天天求上帝让他中一笔彩票,直到死后他还没中过,而是跑去问上帝,我信了你一辈子,你怎么不让我中一次彩票呢,上帝说:我也想帮你啊,可是你得买一次彩票啊。
上帝是会帮我们的,只不过我们要先种下一颗种子,让上帝有帮我们的机缘,最小化行动的意义就是种下这个机缘,之所以要最小化,是因为阻力不大,用一点点力气就可以产生的行为。
从今天开始,从自己脑子里检索出一个最小化的行动方案吧,今天种下的这个机缘,可能会遇上更好的机缘,就像《商道》中的林尚沃一样,因为他不断的种下小的善意来帮助他人,最后自己却成为了富可敌国的商人。
第三步:复盘实现迭代成长
孔说:不二过,不迁怒。多伟大的智慧啊,三个字就可以写一篇文章了,不二过有一个前提就是要复盘,复盘是围棋中的术语,也可以叫做反思,聪明的人都会向自己和他人学习,向自己学习最精准,向他们学习难度大一些,容易搞错方向,比如:东施效颦,向自己学习就需要复盘,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就是他自我成长迭代的方法。
复盘有二个好处:一个就是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这是一种成长,另一个是探索出更好的方法,提升效率,要得到这二个好处很不容易,要不断去复盘上面二步的想法和行动。
不使用这个方法成长的人,很容易被别人超越,聪明的人在不断地复盘迭代,他们不断开发出高效率的新产品,如果我们只按照原来的方式去思考、去行动,就连做一件事情的效率也会远远低于别人。
举例:我家种稻子的时候,晒好的粮食都要搬到二楼的小仓库,一直以来都是人工搬运,搬上搬下的效率非常低,但我爸从来没考虑过这是个问题。我跟我妈说:为什么不把粮食直接放在一楼,这样不就可以不用搬了吗?她说会有老鼠,我说那用个大铁桶装起来不就行了吗?她说占地方。
我觉得这是在为自己找个合理的借口。如果他们坚持要放在楼上,最少可以用一组滑轮吊上去,这是我对他们工作的思考,而他们很多年都觉得搬很正常,还会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合理的解析,而我我觉得很不正常。
还有一个例子,小时候我们家挖地基,没请挖机自己人工挖,用个小翻斗车拉,要装满一翻斗还是很累的,我不喜欢装这项工作,而是提出不要把挖好的土从高处扒下来啊,直接把车子怼上去,直接扒进车子里不就行了吗?他们一开始并不认同这个做法,觉得一铲一铲往车子里装才是正常的,后来试了这个方法后,他们也学会这样装了。
这是我对装车的思考,现在在某音可以看到各种偷懒干农活的方法,早已颠覆以前的认知了,这是集体的智慧结晶,好的经验可以照搬,但这种思维习惯得靠不断去思考养成习惯。
我说的这些是单一事件的优化,避免低效率干体力活,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思考了,在工作中,在爱情中,在人生经历和各种决策中,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去复盘,尤其是对于失败的事情,一定要做一次深度复盘。
比如我之前的婚姻,我就通过不断看书,然后做了好几次深谋复盘,以至于我能几句话总结出失败的原因,一句话总结:就是自己没有正确的婚姻观,不知道什么叫情感勒索,不明白什么是道德绑架,不明白公主病不是爱,不知道婚姻和恋爱是二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我什么都不知道,还敢傻傻的认为谈爱了就要结婚,要对人家负责,根本不明白好的婚姻只是因为相爱而结婚,其它的都不成为理由,错误的观念是我婚姻致败的关键,我相信很多人都是如此。
可以说没有深度复盘,就不会有大的成长,人往往会在大的失败中才会有大的进步,所以才会有那句:失败是成功之母。
如何开始学习复盘?
我以为最好的方式是从记录开始,可以记录任何事情,比如:记录时间花销、记录财务花销、记录情绪状态、记录工作心得、记录读书笔记、记录观影心得、记录运动打卡、记录情感账户等。
因为有了记录,复盘就变得很简单了,记录出事实就已经反应出了自己的现实情况,这为复盘减少了大量的记忆负担,只需要查看这些记录,做一些对比和分析,就知道自己哪里犯错了,哪里需要优化和改进。
总结:认知能力迭代可以从构思思考碎片、最小化的行动方案、复盘迭代实现成长,三步来构建正循环系统,不思考的人效率不会提升,会陷入低效率的勤奋之中,不行动的人只是一个会拆损的资料存储盘,会陷入为了学习而学习的自嗨模式,或是为了那个只想不做却想中彩票的人,不复盘的人就更容易再次犯错,会陷入世界上没有一个好男人的绝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