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多国高中学生参加的“文化之旅·魅力中国”游学活动即将结束,中国学生文佳作为小组代表将在活动分享会上发言,为此,他采访了小组的几位成员。
欧洲的欧文说,他印象最深的是敦煌。在莫高窟的壁画和彩塑中,他看到了多种文化的影子,不禁感叹不同文化的汇聚交融成就了独具魅力的敦煌文化。
美洲的珍妮说,最让她震撼的是北京故宫。她看到了宏伟的皇家建筑、珍贵的中国文物,还碰巧参观了由几家世界著名博物馆联合推出的“灵感中国”特展,她惊奇地发现,中国元素正成为世界时尚艺术的流行素材和灵感来源。
非洲的西塞说,与中国同龄人一起生活是他最好的体验。打篮球,练武术,喝可乐,品中餐……共同的爱好、新奇的感受让大家成了好朋友。
请结合材料内容和自己的体验,以文佳的名义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对文化交流发展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字。
材料的第一自然段只有两句话,但是含意非常丰富。这一句话交代了写作的背景,设置了一个展开写作活动的情境。这是一次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是“游学”活动,就是开展旅游开展学习的活动。活动有多个国家的高中学生参加,这暗示了写作对象,发言要面对的是参加这次游学活动的多国高中学生。发言的主题应该是跟游学的主题“文化之旅?魅力中国”相关的。这个活动主题,其实也有暗示作用,“魅力中国”,中国的魅力在哪里?是应该回答的一个问题。第二句话交代了写作者的身份,名字叫“文佳”,是男性还是女性,没有限定,你可以自由选择。他(她)参加了这次游学活动,是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不是旁观者。这句话还交代了写作目的,写这篇发言稿是要在活动结束的分享会上作发言用的,目的非常清楚。这句话还交代了写作者为此次写作所做的准备,采访了小组里的成员,采访的结果就是下面接着的材料。这些采访内容是要作为写作者写作的材料用的,这是写作者立意、发言的依据。
第2-4自然段都是“文佳”采访的结果。第一个采访对象是欧洲的欧文。关联的是敦煌的莫高窟,其思想内容,重点是要突出不同文化的融合成就了独具魅力的敦煌文化。我们可以提炼为中国魅力来自于多种文化的融合,或者说是中国对各种文化的包容。第二个采访对象是美洲的珍妮。关联的点有两个,一个是北京故宫,历史遗迹和文物,是中国魅力所在。拓展开去,到第二个关联点,是“灵感中国”特展,中国元素正成为世界时尚艺术的流行素材和灵感来源。提炼一下,可以认为中国魅力,来自于传统与时尚,历史与现代的结合。第三个采访对象是非洲的西塞。关联的点是现实生活,提炼成为生活相通,世界共融。
三个采访内容的内在联系是“文化交流发展”,是领导人敦煌研究院座谈中提倡“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精神引申而编制的。
通过这三个采访案例的文字表述,我们可以总结出大致的“魅力中国”中国的魅力在于对不同文化的包容,对于传统的保护,对于时尚的贡献,任何人在中国都找到自己相通的生活方式,找到自己的爱好,找到自己的朋友。这也是可以的。
请结合材料内容和自己的体验,以文佳的名义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对文化交流发展的认识与思考。这是本道作文题的写作任务。写作任务落实的程度直接影响这道题的评分。结合材料的内容,就要结合题目所设置的写作情境,要在这个情境中展开写作。同时,可以有自己的体验。这个情境还有很多可以丰富的地方,在不改变情境的前提下,部分的细节是可以根据自己相应的体验来进行拓展和细化的。“以文佳的名义”就是说你要代入到这个写作者身份中去,写作者要设计好这个身份和相关的体验基础。写作的文体要求是“发言稿”,“发言稿”,我们可以理解为类似演讲稿,要注意发言面对的对象,要谈一些大家都熟悉的话题,语言要亲切。“表达你对文化交流发展的认识与思考”,这是对发言内容的限定,这个限定是比较宽泛的,文化交流发展,认识与思考,两个点涉及就应该是符合写作任务要求的。能联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的“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那就更能够落实好写作任务了。
这道作文题的矛盾冲突点在哪里?在于游学主题“文化之旅?魅力中国”中的“魅力中国”,这是对参与游学活动的朋友提出的一个问题,从材料来看,集中在文化上来阐释中国的文化魅力在哪里。假如考生的作文可以扣紧“魅力中国”,从文化的角度解说中国的魅力所在,展开对文化交流发展的认识与思考,那就是比较好的立意。
参考立意:
1.中国文化、中国元素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得到世人的认可;
2.文化需要交流,文化只有“走出去”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3.文化的影子无处不在,不仅在名胜古迹里,更在街头巷尾,关键是要亲身感受。
文纳百川,亲历为佳
各位亲爱的小伙伴:
大家上午好,非常开心在我们的国际游学即将结束之时,代表我的祖国——中国,进行交流分享。听了大家关于中国文化的各种思考,我想说: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在全世界都能与当地文化碰撞出美丽的火花;同时,如果大家想要感受更深,来到中国去亲身体验,就是最好的选择。
中国文化足够友好宽和,与各国文化融合出更好的画卷。从小,我就爱喝可乐,长大些更是品尝到咖啡的香醇。而近些年,我发现可乐的包装发生了变化,红色的罐子上描绘着“锦绣成都、欢畅青岛、醇厚西安……”,包装上人物或吃着火锅,或身着旗袍。标准的“洋饮料”走起了中国风。而这,不仅没有影响可乐的销售,反而人气大增。
很明显,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发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发现了中国文化如水般的包容和融合能力,也因此获得了更多收益。更巧合的是,当我将可乐罐秀给爸爸妈妈,也惊喜地发现,爸爸的国外品牌运动服上绣着祥云,妈妈的国际大牌化妆品也换成了宫廷风的包装。
我坚信,中国文化能够与各国文化和谐共存,共荣互惠。也期待,更多的融合交流。
说起交流,中国文化也早就与各国文化交流千年,国内各地,满是交流的印记。
就在我发言前,欧文说自己最喜欢的是敦煌,那里是多种文化交流的见证。何止是敦煌,故宫里的钟表、广州沙面的洋房、哈尔滨铁路博物馆中的老式火车……,中国的文化走了出去,而中国也是向来敞开怀抱,期待着各类文化的到来。
我们期待的不仅是这些事物,更期待各位友人的到来。人,才是文化交流的最好载体。
在中国青年人中,有一个流行词叫做“亲测有效”。所以如西塞同学所说,来到中国的街头巷尾亲自实践,就是最好的感知方式。其实,早在13世纪,马可·波罗先生就是文化交流的实践者。他在中国游历了17年,实践了17年,因此《马可·波罗游记》才会传扬四海,流传至今。在这几年,中国有一个知名节目叫做《汉语桥》,每年都有许许多多的“汉语达人”在汉语桥中比拼中文水平。当记者问起,你的汉语是怎么学的?他们的回答总是说:“多跟中国人交流,了解文化,会学得非常快,会爱上中国。”
各位亲爱的小伙伴,唐三彩载丝骆驼俑唤起丝绸之路的古老记忆,西方说唱混着古诗词唱出今日交流的鲜活动力。感谢大家对中国文化的认可与称赞,欢迎大家对中国文化深入探索。
伸开双臂欢迎你,谢谢大家!
文佳
.7.10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