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世界儿童日当天,“友好北京,筑梦儿童美好未来”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宣传活动在市规划展览馆举办,北京市儿童友好城市标志现场揭晓。这个造型灵动可爱的LOGO由谁设计,背后又有怎样的缘由?记者采访了设计者何思倩,讲述她与3岁女儿贺一言的温馨故事。
何思倩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如今是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副教授。“一些家长朋友偶尔会问我如何给孩子做艺术启蒙,但很多时候,与其说是我在教孩子创作,不如说是孩子在启发我。”何思倩说,女儿3岁半,和同龄的孩子相比,她的控笔能力和造型能力并不突出。她不喜欢用笔画画,这反而给她的画创造了许多可能性。
3岁的孩子连笔都拿不稳,怎么做设计呢?“我们的标志设计起源于一次亲子剪纸游戏。”何思倩说,当时孩子用剪刀生疏地剪出了一些在大人眼里很“抽象”的形状,但在孩子的眼里,一切都是有生命的。“她一边剪,一边拿起剪下的形状告诉我说:‘妈妈,这是彩虹、这是霸王龙、这是爸爸……’就这样,我们一起给剪出的形状赋予意义,意外地拼凑出了北京的‘京’字。”
何思倩介绍,除了“京”字,标志设计中营造的“大人的臂弯”和“保护伞”象征着城市对每一位儿童的呵护与包容,也意味着北京是一座大人与儿童共同建设的城市。标志的五个颜色分别对应着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五个维度:社会政策友好、公共服务友好、权利保障友好、成长空间友好和发展环境友好。彩虹的配色也象征着给予每一位儿童多彩多元的童年。
画画为何思倩、贺一言母女创造了很多美好的回忆。何思倩说,女儿两岁的时候,边吃火龙果,边把它当玩具在桌上乱涂。“我拿来了纸让她在纸上涂,涂完了我问她画了什么,她说是鸵鸟,于是我帮她把鸵鸟的特征加上。这幅偶得的《今天我是鸵鸟饲养员》作品比她正儿八经用笔画的画更有吸引力。”
“和3岁女儿一起设计标志听起来虽然有点不可思议,但正是由于她的年龄和能力的限制让我们呈现了一个惊喜又意外的结果。”何思倩说,这个标志最初的来源就是手工剪纸,所以希望它能被每个小朋友——不论年龄大小、不管有没有美术基础——用日常的材料动手做出来,希望这个标志成为儿童和大人共建北京儿童友好城市的小小起点!
(采访对象供图)
(原标题:灵感源于3岁女童的剪纸!北京儿童友好城市LOGO出炉)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陈雪柠
流程编辑: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