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篇科普
瘤的人疫苗多囊卵巢综合征,简称多囊,英文缩写是PCOS,它是妇科最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之一。
患这个病的人常常因为“月经不调”来医院就诊,而她们在人群中很容易被医生“认出来”,因为会有些典型的特征:胖胖的、脸上布满了“青春美丽痘”、好像还长了胡子、像个“男人”等等。
多囊卵巢综合征01病因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病可能是一种复杂的多基因功能障碍。
主要与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相关,其中遗传因素是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病的重要原因。
02发病情况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病率约为5%~10%,不同的人群发病率报道亦有不同。
我国育龄人群多囊卵巢综合征患病率为5.61%,30%~50%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直系亲属也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
03
临床表现
多囊卵巢综合征常发病于青春期、生育期,以无排卵、不孕和肥胖、多毛等典型临床表现为主,中老年则出现因长期的代谢障碍导致的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
1.月经失调
这是最主要症状。病人的初潮年龄多为正常,但常在初潮后即出现月经失调,主要表现为月经稀发(周期35日~6个月)、经量少或闭经。少数病人表现为不规则子宫出血,月经周期或行经期或经量无规律性。
2.不孕
生育期妇女因排卵障碍导致不孕。
3.多毛、痤疮
可呈现不同程度的多毛,以性毛为主,阴毛浓密且呈男性型倾向,延及肛周、腹股沟或腹中线,也有出现上唇和(或)下颌细须或乳晕周围有长毛等。
油脂性皮肤及痤疮常见。另外,还可有阴蒂肥大、乳腺萎缩等。极少数病例有男性化征象如声音低沉、喉结突出。
4.肥胖
病人中40%~60%的BMI≥25kg/m2,且常呈腹部肥胖型(腰围/臀围≥0.8)。
5.其他症状
多囊卵巢综合征伴胰岛素抵抗病人可出现黑棘皮症,可出现局部皮肤或大或小的天鹅绒样、角化过度、灰棕色病变,常分布在颈后、腋下、外阴、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
04诊断标准
1.稀发排卵或无排卵;月经异常(稀发、量少、闭经、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2.高雄激素的临床表现和(或)高雄激素血症;血雄激素高于正常或临床有高雄激素表现如多毛、痤疮等;需排除其他引起雄激素高的疾病如肾上腺疾病或卵巢肿瘤等。
3.卵巢多囊改变:超声提示一侧或双侧卵巢直径2~9mm的卵泡≥12个,和(或)卵巢体积≥10ml,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激素(FSH)〉2和(或)睾酮(T)〉2.2nmol/L和(或)雄烯二酮(A)〉9.0nmol/L。
4.以上3项中符合2项并排除其他高雄激素病因。
05治疗
1.减重:目前认为是PCOS首要和关键的治疗。注意饮食控制,减少高脂肪和高蛋白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坚持锻炼,多运动,降低体重的5%-10%。
2.降低雄激素水平:主要是口服短效避孕药,一般3-6个月。
3.改善胰岛素抵抗:患者大多数存在胰岛素抵抗,常用二甲双胍口服,需长期服用,经期不需停药,最好服用到怀孕后酌情停药。另外还有阿卡波糖片、吡格列酮胶囊等。
4.调整月经周期。
5.促排卵治疗:如效果不好,可以考虑试管婴儿。
06
并发症
1.妊娠期并发症:流产、妊娠期糖尿病和高血压的发病风险增高。
2.糖尿病
3.心血管疾病:血脂代谢紊乱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导致冠心病、高血压等。
4.肿瘤:持续的、无周期性的、相对偏高的雌激素水平和升高的雌酮与雌酮/雌二醇比值对子宫内膜的作用,又无孕激素拮抗,可增加子宫内膜癌发病率。07
预防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育龄期女性最常见的内分泌疾病,是以生殖障碍、内分泌异常、代谢紊乱和精神问题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多囊卵巢综合征不仅影响患者的生育力,还对其孕期、远期及子代的健康造成影响。
1.家族亲属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史的女性,应注意观察自身情况,必要时进行相应的筛查。
2.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肥胖可能对疾病的预防有一定的作用。
3.已确诊为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患者应积极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推荐阅读
医生,糖尿病患者可以接种新冠疫苗吗?
想要预防骨质疏松,这份指南不能错过!
糖尿病早期并发症都有哪些征兆?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删。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
孙连增感谢您的